這次的照片主要是大家回大甲的一些照片。
上:這是張大寶與張小寶在吃東西的照片。
下:火龍果姐姐。
下、柚子弟弟。
下、神祕的歷史阿嬤。
下、玩的很瘋的柚子弟。
下、雖然是家裡的生活照,但是還是有去拍火車。這是一大早很彰化很花蓮的普攸瑪。
下、下午大家約一約,一起出門,不過,我比較晚才出門,因為有人的車子一個輪子掉到水溝裡。我們就來到這裡,這裡是水美附近。
下、接著,當地某陳姓農夫,帶我們到傳說中的蜈蚣堤。這是清代所建,現在只剩下一小段。下面這一小段說明是取自外埔區公所的網站,可以參考一下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在三崁里及水美里的溪底路各尚存一段
相傳清朝時代,外埔之南為大甲溪,因為溪水較清澈,大甲溪狀如白蛇,而大安溪在北,溪水略程濁黑,狀如黑蛇,而黑白蛇相會(兩溪交會),將會出現王星,造成天下動盪,以至朝廷派楊本縣來台破壞地理(形),因為物有相生及相剋,而蜈蚣是蛇的剋星,於是在大甲溪北岸築蜈蚣堤,使大甲溪及大安溪永不交會。但訪問水美里溪底路住戶蔡利雄先生,蔡先生說據其祖母口述,築蜈蚣堤時年齡是六歲,推算至今約130年(民國100年),而再於蜈蚣堤築成後,又在溪中建一龍王廟。在苗栗縣志記載,光緒七年(西元1881年)福建巡撫 岑毓英為方便大甲溪南北兩岸民眾之交通,建造了大甲溪橋(國防研究院、中華學術院、沈茂蔭、台灣叢書第一輯第十冊、台灣方志彙編頁55),光緒八年(西元1882年)於大甲溪中建龍神廟11間(國防研究院、中華學術院、台灣叢書第一輯第十冊、沈茂蔭、台灣方志彙編頁192)。所以應可推論蜈蚣堤是為了要保護大甲溪橋頭所築的石頭堤
下、古老的小廟,應該是福德祠。
下、清代遣跡-蜈蚣堤。
下:好一片田野景色。
下、相機狂,那可是傳說中的NIKON F6呀!
下、歷史阿嬤。
下、有榕樹、有乘涼的地方,這就是很傳統農村的景色。只是這樣子的景色已漸漸消失。
下:網路相簿如下。可以點進去看看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