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有機會藉由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舉辦的活動:來到中壢參觀臺鐵的中壢票務中心。這個地方是臺鐵印製名片式車票的地方。不過,從售票改由電腦化之後,這裡印製量與重要性就整個大幅降低了!但是就文化、歷史角度來,卻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重要。
臺鐵的票務中心,原本是在臺北的塔城街,後來搬遷到現在的中壢火車附近,中壢這裡原本是由鐵路宿舍改裝成印制車票中心。在臺鐵售票系統逐步改成電腦化之後,印製量也從最量每天印50幾萬張車票,到現在一年只有60幾萬張。少了許多。
不過,這個車票的印製除了是代表鐵路進步的歷史之外,更是保留原本活字印刷活歷史。現在電腦排板、多色套印,讓整個印刷過程更方便,而成本更是大幅的下降。不只在車票印製漸漸不使用活字印刷之外,連帶市面上也找幾乎找不到還有活字印刷的工廠了。
臺鐵的票務中心目前仍然保有用活字印刷車票的功能,而這裡會印製車票的老師傅也仍舊在傳承。就算現在量已經很少了。但應該可以算是臺灣活字印刷量最大的地方吧!!?而且,更可能可以算是全世界仍用正體中文活字印刷最大的地方了吧!!?
所以,說真的,臺鐵和文化部,應該除了保留臺鐵票務中心的印刷車票功能之外,也許還可以開發轉型成觀光工廠。畢竟這是很難得的文化財產。
下:這是之前拍的。自已種的睡蓮。
下、傳說中的阿努比斯。
下、這天出發北上中壢。遇到南下的白沙屯媽祖。
下、大甲站的木造月臺遮雨棚。
下、目前仍然流產的跨站天橋。
下、老師傅,只要談到專業,整個人就生龍活虎起來。
下、結束後,回到中壢火車站等車。後站目前配合鐵路地下化,已經開始斷軌施工了。
下、就是這臺機器。在打印車票。不過,整個車票的印製要先由對開的紙,印上底紋(之前還有防偽紋),再裁切成長票或短票,再到這裡印站別、售價。
下、中壢站的工程車。
下、中壢站一景。
下、汽車月台。
下、中壢。
下、我搭這列莒光號列車的牽引車頭。最近比較常搭火車,其實莒光號就算是舊車廂,也蠻好搭的。只是夏天我太會流汗,還有睡著會吵到其乘客,會不太好意思。
下、這個就印刷的板。以前字體用壞了,臺鐵會自己鑄字,但是現在因為量少了。鑄字改向日星鑄字行購買。這個活字板真的有一種令人著迷的魔力。
下、搭火後到大甲站。很少拍大甲站的夜景。之前拍的都是站前廣場還沒有改建之前的照片。
下:網路相簿。
下:放上介紹票務中心有關的新聞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